尿液诱饵细胞:隐匿的病毒“警报器”
尿液检查是临床医学中最常用的无创性检查方法之一,能够提供关于肾脏、泌尿系统及全身健康状况的重要信息。近年来,尿液中的“诱饵细胞”(Decoy Cells)逐渐成为医学界关注的焦点。诱饵细胞是指在尿液中发现的、具有特定形态特征的细胞,通常与病毒感染(如BK病毒、JC病毒)或某些肾脏疾病相关。本文旨在科普尿液诱饵细胞的相关知识,帮助大众更好地理解其临床意义。
一、什么是尿液诱饵细胞?
尿液诱饵细胞(Decoy cell),又称诱骗细胞,是肾小管上皮细胞或尿路上皮细胞感染多瘤病毒(如BK病毒、JC病毒)后发生特征性改变的细胞[1]。这些细胞胞核明显增大,可见核内包涵体,胞核呈毛玻璃样改变,由于其形态与肿瘤细胞相似,因此得名“诱饵细胞”,常被误认为恶性细胞,但实际上是病毒感染后的“牺牲品”。
多瘤病毒(Plyoma viru,PV)在儿童期通过呼吸道或消化道感染,潜伏于泌尿系统。当机体免疫力低下(如器官移植后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糖尿病肾病、癌症患者等),病毒被激活并大量复制,导致宿主细胞核结构破坏,最终形成诱饵细胞随尿液排出[2]。
二、诱饵细胞的形态特征
1. 核异常:核质
比显著增高,核膜增厚,呈“毛玻璃样”或“泡沫样”改变。 核内可见大量细小颗粒(病毒包涵体),在显微镜下呈现布朗运动。
2. 胞质变化:胞质边缘不完整,常伴有空泡或变性。
3. 鉴别要点:与肿瘤细胞不同,诱饵细胞无核仁,染色质结构破坏,且病毒包涵体是其特征标志。
三、如何检测诱饵细胞?
1. 直接镜检:未染色标本下观察细胞核的毛玻璃样改变和颗粒运动,但这种方法容易漏检。
2. 活体染色法:沙黄-结晶紫(Sternheimer-Malbin,SM)染色法和阿利新蓝-派洛宁(Sternheimer,S)染色法可显著提高检出率,使核膜和病毒包涵体更清晰。
3.分子检测:对诱饵细胞阳性的样本进一步进行BK病毒、JC病毒核酸检测,可确认感染并评估病毒载量。
四、真实案例
患者基本信息:患者女,16岁,因“二次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半年余,返院化疗”。
体液涂片形态学检验情况:镜下查见少量异型细胞,体积明显增大,胞体大小不一,形状不规则,胞浆量多少不一,胞核偏位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形,核质比增高,核膜增厚,其肿大的细胞核呈毛玻璃样或泡沫样,核内可见较大的包涵体,根据细胞形态特点,判断为诱饵细胞;尿液离心后湿片检查、SM 染色及推片后瑞氏染色均可查见诱饵细胞。
尿液诱饵细胞:A.湿片未染色(明视野,1000倍);B.SM染色(明视野,1000倍);C.瑞吉染色(明视野,1000倍)
该患者进行了两次造血干细胞移植术,术后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且患者血液及尿液多瘤病毒阳性。
五、诱饵细胞的临床意义
1. BK病毒感染的重要标:BK病毒感染在肾移植患者中尤为常见,可能导致BK病毒相关性肾病(BKVAN),严重时可引发移植肾功能丧失。尿液中出现诱饵细胞是BK病毒感染的早期标志之一,诱饵细胞的出现早于病毒血症和病理诊断[2]。研究表明,尿液诱饵细胞的检测可以作为筛查BK病毒感染的非侵入性方法[3]。
2.免疫抑制患者的监测工具:对于接受免疫抑制治疗的患者(如器官移植或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尿液诱饵细胞的检测有助于早期发现病毒感染或肾脏损伤,诱饵细胞提示免疫系统过度抑制,需调整治疗方案。一项研究指出,定期监测尿液诱饵细胞可以显著降低BK病毒相关性肾病的发生率。
3. 与其他肾脏疾病的关联:除了BK病毒感染,诱饵细胞的出现还可能与某些肾脏疾病(如间质性肾炎)或药物毒性相关,大量诱饵细胞(≥10个/10HP)与出血性膀胱炎、输尿管狭窄等并发症相关,可能加速糖尿病肾病进展[4]。因此,尿液诱饵细胞的检测在肾脏疾病的诊断和监测中也具有重要意义。
六、发现诱饵细胞后如何处理?
1. 临床沟通:检验人员应及时提示医生,结合患者免疫状态和病毒载量,评估是否需要减少免疫抑制剂用量或启动抗病毒治疗。
2. 动态监测:定期复查尿液诱饵细胞计数及病毒DNA,追踪感染进程。
3. 预防措施:对高危人群(如肾移植受者)建议每3个月筛查诱饵细胞,早期干预可降低移植肾失功能风险。
结语
尿液诱饵细胞虽小,却是反映机体免疫状态和病毒感染的重要“哨兵”。通过简单的镜检与染色技术,即可为临床提供关键预警信息。对于免疫抑制患者或肾移植受者,定期检测尿液诱饵细胞有助于早期发现潜在问题,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未来,随着活体染色法的优化和分子检测技术的普及,诱饵细胞的筛查将更加精准,助力个体化医疗的推进。希望通过本文的科普,您能对尿液诱饵细胞有更深入的了解,并在日常生活中更加关注尿液检查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 闫立志, 张时民. 活体染色法在筛查尿液诱饵细胞中的应用[J]. 临床检验杂志, 2020.
[2] 张成德, 等. 尿液细胞学检测在肾移植患者BK病毒感染中的应用[J]. 国际病毒学杂志, 2012.
[3] Yan L, Guo H, Han L, Huang H, Shen Y, He J, Liu J. Sternheimer-Malbin Staining to Detect Decoy Cells in Urine of 213 Kidney Transplant Patients. Transplant Proc. 2020 Apr;52(3):823-828.
[4] Koh Myoung Ju, et al. Urinary decoy cell grading and its clinical implications[J]. Korean J Pathol,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