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毒检测知多少

作者:廖昕萌 来源: 发布时间: 2022-03-16 点击数量:0

15世纪,拿破仑发现美洲大陆的同时,也将一种恐怖的传染病带向了全世界。人们感染这种疾病后,皮肤上红肿的溃疡宛如一朵盛开的梅花,于是人们形象地称其为“恶之花”。而这朵“恶之花”,便是我们熟知的梅毒。从古至今,梅毒一直活跃在历史舞台从未退场,人类也一直依赖着梅毒的各类检测方法和青霉素等药物的应用与其顽强抗争。

梅毒是一种人类特有的慢性全身性传染病。感染初期,患者的外生殖器皮肤表面常出现无痛性的肉红色溃烂硬结节,称之为硬下疳。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会出现全身性的红色梅毒疹、脱发、树胶肿甚至关节和神经系统的损害。早期梅毒的临床症状不典型,却有着极强的传染性,因此早期诊断对梅毒的治疗、预后和公用卫生都有着极其重要意义。


1.png


显微镜下现真身

其实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一种性传播疾病。梅毒螺旋体透明不易着色,感染人体后常常分布于体液或靶器官组织中,因此如果在组织或穿刺液中直接发现了梅毒螺旋体便可以确诊。在暗视野显微镜下,梅毒螺旋体呈现柔软纤细的螺旋状,有6~12个整齐的螺旋,运动活泼,可以做旋转、伸缩或蛇形运动。


2.jpg


除此之外,使用镀银染色将梅毒螺旋体染成深棕色,然后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其形态特点也可以直接确诊。


血清“三驾马车”齐头并进,揭示梅毒感染前世今生

梅毒螺旋体通过小伤口进入人体后会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和针对类脂物质的非特异性反应素,为了检测这些抗体,临床实验室诞生了“三驾马车”。

第一架“马车”是利用梅毒螺旋体重组抗原来检测特异性抗体,电化学发光法、化学发光法和ELISA都是基于这种原理。重组抗原、血清中的梅毒螺旋体抗体和带有标志物的重组抗原形成“三明治”样的夹心复合物,改变反应条件后,夹心复合物上的标记物会产生光信号,光信号越强,血清中的梅毒螺旋体抗体就越多。


3.png


第二架“马车”是利用梅毒螺旋体的菌体来检测特异性抗体,TPPA试验和TPHA试验都属于这一类。包被在明胶粒子上的梅毒螺旋体会与血清中特异性抗体发生肉眼可见的凝集反应,若凝集呈红色平滑的纽扣状聚集,则为阴性;若红色的凝集杂乱且不均匀则为阳性。

第三架“马车”是利用磷脂类物质来检测非特异性反应素。TRUST试验和RPR试验就是让磷脂类物质直接与血清中的反应素发生肉眼可见的凝集反应,出现红色凝集为阳性,反之为阴性。凝集强度与反应素浓度呈正相关,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梅毒感染的活动状态。

      

4.jpg


“三驾马车”齐头并进能弥补单个方法学的不足,再配合临床症状体征和接触史,便能判断患者是否感染梅毒以及是否为现症感染者。


谨防检测假阴性

所有血清学方法检测的都是患者体内的抗体而非梅毒螺旋体,所以如果遇到抗体窗口期、血清固定现象等抗体极少的情况,或者钩状效应等抗体极多的情况时,都容易出现假阴性结果。因此检验医师有时会对弱阳性标本进行再稀释以避免钩状效应,同时建议抗体阴性的患者定期复查。不过,在与梅毒抗争的道路上,人类还发明了核酸检测、直接荧光法等检测方法,让体内各时期、各阶段的梅毒螺旋体及其抗体在检测过程中无处可逃。


梅毒出现以来的五百多年,不论普通贫民百姓,还是贝多芬、莫扎特等名人志士都难逃它的魔爪。如今,因为梅毒不典型的早期感染症状易被忽略,性观念也逐渐开放,所以世界各国的梅毒发病率持续上升,而积极做好预防工作才是我们的当务之急。梅毒最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其次是母婴垂直传播、体液传播、血液传播和间接接触传播,因此我们应该洁身自好、避免多性伴侣、杜绝不洁性行为,出现可疑症状时,尽早就医、即使治疗。

5.png


希望在未来,随着更多梅毒检验技术的发明应用和抗生素的治疗,人类能早日摆脱梅毒的苦海,这朵“恶之花”也能被永远封存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二维码图.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