扑朔迷离的贫血━铅中毒--2022科普散文大赛
作者:开封市人民医院 / 石立威、赵贺红
铅中毒的病例并不罕见,但由于铅中毒病因隐蔽,临床表现常常以腹痛、恶心、呕吐、贫血等,无特异性临床症状,因此,临床医师忽视对该病的思考和诊断。本人回顾性分析诊断为铅中毒的病例特征及相关文献复习,希望能够引起我们对该病有所了解。
患者,男,54岁,以“头晕、乏力进行性加重半年,脐周疼痛3天”为主诉于2021-12-02收入血液科。半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全身乏力、间断头晕,未诊治,不适症状进行性加重,伴大便不畅,7月份在我院普外科就诊,查血常规:WBC:8.19*109/L RBC:3.41*1012/L HGb:96g/L HCT:30.4% PLT:459*109/L 。64排CT平扫全腹部+盆腔+胸部: 均未见明显异常;胃镜提示浅表性胃炎伴糜烂、十二指肠球炎、食管炎;肠镜提示结直肠多发息肉、结肠憩室;予对症治疗,患者不适症状减轻;出院后患者再次出现头晕、乏力不适症状,近3天诉脐周隐痛不适,在当地诊所就诊,服药治疗后改善,但患者仍诉头晕、乏力不适,今为进一步诊治来我院,门诊以“贫血查因”收住入院;
入院诊断:贫血查因、糜烂性胃炎、十二指肠球炎;结肠憩室、结直肠息肉。患者多次治疗效果不佳,入院时血常规回示:血红蛋白:83 g/L 、血小板:512 10^9/L 、网织红细胞:21.6 % 、网织红细胞比例明显升高,外周血涂片嗜点彩红细胞明显多增多,结合上次普外科检查项目,因上次外周血涂片可见嗜点彩红细胞,贫血三项无异常;建议骨髓检查,患者给予拒绝。继续追问病史,患者近1年从事矿石作业,有接触铅、铜、粉尘等情况。再次与患者沟通,建议至省第三人民医院完善铅中毒相关指标检查,血铅检查回示如图:
患者血细胞涂片镜检红细胞形态发现:高倍镜可见:部分成熟红细胞胞质内出现形态不一的灰蓝色点状物,其颗粒大小和形状不一,多少不等,即嗜碱性点彩红细胞。健康人血涂片极少见嗜碱性点彩红细胞(1/10000)。此细胞在铅中毒时可明显增多,常作为铅中毒诊断的筛选指标。
患者血常规结果提示患者中度贫血,血小板有轻度增高,网织红细胞增高,需注意有无血液系统肿瘤病变可能。进一步完善相关血液实验室检查:如图骨髓细胞学涂片:见嗜多色红细胞及嗜碱点彩红细胞,未查见异常细胞;流式细胞学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表型细胞群;直接、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阴性;染色体正常。
铅进入体内后有95%与红细胞结合,主要影响RBC、血红蛋白、Ret等的合成。患者铅负荷与血常规和Ret参数的相关性,发现Ret结果呈正相关,与血红蛋白呈负相关,表明骨髓受到铅毒性刺激后,引起血红蛋白的合成障碍,血红蛋白下降,刺激骨髓释放Ret入血,出现Ret升高,因此,Ret是可用来评价血铅毒性对骨髓RBC生成影响的重要指标之一。Ret相关参数可以作为职业性慢性铅中毒辅助诊断指标,为发现铅中毒的早期辅助筛查指标提供依据。
案例总结
本病例多次就医,给予对症治疗后好转,但不能根除病因,患者的的问题不能得到解决。腹痛和贫血均为常见症状,临床上常见,虽然铅中毒的表现大多为腹部绞痛、正细胞性贫血,但是仍有很多病例误诊,或者是延误诊断,铅中毒是一种由铅吸入或摄入引起的多系统疾病。慢性铅中毒是在职业过程中较长时间铅暴露所致的以造血、神经、消化和泌尿等系统损害为主的全身性疾病,实验室检查指标首选血铅,嗜碱性点彩红细胞发现,网织红细胞升高,血红蛋白减低。为早期发现铅中毒提供依据。临床医师,包括内科和外科,对于铅中毒的认识存在不足,以至于一些病例是经过内科完整检查甚至外科开腹探查后,才得到确诊,这个病例我们及时的查明病因,患者得以及时的治疗。
专家点评
本案例是检验工作者通过简单的外周细胞形态学分析中发现问题,嗜碱性点彩红细胞,网织红细胞升高。分析完善一系列的实验室检查,血铅,尿铅的升高,结合患者病史,确诊为铅中毒。让患者得到及时治疗,为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最大福利。相信类似的病例在检验科时有发生,因此提示检验工作者每天面对大量样本的检测工作时,需要具备强烈的服务意识和责任感,以及培养与临床医生之间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以期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