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肝硬化合并获得性凝血因子V缺乏症的诊治经过和经验总结——--2022科普散文大赛
作者:广东省中医院检验科 孟少伟
获得性凝血因子V缺乏症(acquired factor V deficiency,AFVD)是一种因血浆中产生凝血因子V抑制物而导致的极其罕见的凝血障碍性疾病。AFVD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可出现患者各部位出血亦可无临床症状而仅有实验室指标异常。由肝硬化导致的凝血功能异常极易掩盖AFVD所致的凝血异常,从而误导临床诊治方向,延误患者治疗,甚至产生不良后果。因此,本文对我院1例肝硬化合并AFVD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相关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以促进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治疗水平。
1. 病史及体格检查
患者男,65岁,因反复乏力、腹胀7年余,加重2天于2021年4月10日入急诊科。入院前2天乏力、腹胀明显,入院当天出现神志不清。患者于1997年因消化道出血在外院输血治疗。2014年2月出现乏力、腹胀,伴有双下肢浮肿,遂至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予护肝、利尿后病情稳定出院。此后间断因腹胀或乏力至我院及外院治疗,曾有鼻出血和消化道出血。
体格检查:T36.6℃,P80次/min,R20次/min,BP116/71mmHg,肝病面容,双下肢散在暗红斑、色素沉着斑。腹膨隆,腹壁静脉曲张,移动性浊音阳性。双下肢轻度凹陷性水肿。
2. 实验室检查
入院后查血常规:RBC 1.65×1012/L,Hb 53g/L,PLT 26×109/L。凝血功能见表1。肝功能指标均在参考范围内。粪便常规:颜色(红色),隐血(3+)。
3.诊治过程
因患者重度贫血、凝血功能极差,急诊入院后予输注红细胞悬液改善贫血,补充维生素K1及输注血浆和血小板以改善凝血功能。4月13日,患者左手背部外力挤压后出现血肿及渗血。4月14日,患者转肝病科行专科治疗。由于肝病病情无法解释PT、APTT显著延长,考虑存在抗凝血类灭鼠药中毒的可能性,遂完善鼠药毒物检测,结果回报为阴性。4月18日,因患者多次输注血浆并补充维生素K1,但凝血功能未见明显改善,同时患者凝血功能障碍原因尚未明确,检验科做了PT和APTT的混合纠正试验,结果见表2,即刻纠正试验和孵育纠正试验均不能纠正,提示存在共同途径的因子抑制物,遂完善凝血因子和因子抑制物检查以明确诊断。4月20日,第三方检验机构回报凝血因子和因子抑制物检验结果见表3,遂诊断为获得性凝血因子V缺乏症。4月21日,经血液科专家会诊后,采用人免疫球蛋白冲击疗法,同时继续输注血浆和红细胞。4月24日,患者精神疲倦,明显乏力,左手背部血肿局部仍有疼痛,口腔上颚黏膜出血,舌淡暗,有瘀点瘀斑,见出血点,解黑便1次,量约150mL。复查血常规:白细胞0.57×109/L,红细胞1.7×1012/L,血红蛋白54g/L ,血小板29×109/L。考虑是免疫球蛋白冲击疗法所致白细胞减少、粒细胞缺乏不良反应,予粒细胞刺激因子提升患者白细胞。患者入院共输注血浆3800mL,免疫球蛋白冲击治疗5天,但患者凝血功能未见明显改善,且反复出现血便,预后不良。经反复沟通病情后,患者家属要求出院。
4、讨论与总结
获得性凝血因子V缺乏症是一种罕见的凝血障碍性疾病,致病机制是体内产生了针对V因子的抑制物,多发于老年患者,年发生率约0.09~0.29/100万。获得性凝血因子V缺乏症临床表现多样,可以没有出血表现而仅存在实验室指标的异常,也可出现严重出血。由于该疾病临床罕见,患者常就诊于非血液专科医院,且大部分医院均未开展凝血因子及抑制物检测,容易误诊或漏诊,延误病人的诊疗。获得性凝血因子V缺乏症目前尚无最佳治疗方案的指南与共识。治疗上主要是针对控制出血和清除抑制物两个方面。控制出血方面可以输注新鲜冰冻血浆,浓缩血小板和凝血酶原复合物等;清除抑制物主要是免疫抑制治疗(如糖皮质激素、环磷酰胺、硫唑嘌呤、利妥昔单抗等)、大剂量静脉人免疫球蛋白、血浆置换和免疫吸附治疗等。
本例患者由于存在肝硬化的基础疾病,入院初期凝血功能异常被认为是肝硬化失代偿期所致。接着,检验科又根据PT和APTT显著延长考虑鼠药中毒的可能,排除鼠药中毒后,检验科立即做了PT和APTT纠正试验,提示患者血浆中存在因子抑制物。最终,在检验科的积极参与协助下明确了凝血异常的病因。由此可见该疾病确实容易误诊和漏诊,同时也体现了纠正试验的巨大价值。然而该患者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后,凝血功能未见明显好转,可见丙种球蛋白用于治疗获得性凝血因子V缺乏症的疗效尚值得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获得性凝血因子V缺乏症的诊断依赖于实验室检查,建议我们检验科工作人员能熟练掌握纠正试验的操作方法,当遇到PT和APTT显著延长而FIB和TT正常的结果时,立即做纠正试验,根据纠正试验的结果决定进一步的检查,从而帮助临床快速找到病因。该病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目前尚没有最佳治疗方案,因此很值得进一步研究以提高临床对该病的诊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