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味杀手 ——揭开广州管圆线虫的神秘面纱——2022科普散文大赛
作者:暨南大学附属复大肿瘤医院 胡欢欢
一场绵绵大雨过后,草木焕然一新,在清晨潮湿的草地上,人们常常可以看见一只只硕大的蜗牛,背着它们沉重的“房子”,慢慢挪动着笨重的身体,头顶两根触须随着前行的步伐晃动。大蜗牛十分奇特,身体近10厘米长,有着黄褐色花纹并螺状似的坚硬外壳。小朋友看到这么大的蜗牛都特别开心,怀揣着满满的好奇,用手抓起这些可爱的大蜗牛,戳了下大蜗牛柔软的触须,受惊的大蜗牛立刻蜷缩进“房子”里。小朋友非常喜欢,便带回家当宠物养。还有一些喜欢美食的朋友,散步路上发现许多大蜗牛,就直接捡一些回去,做成美味鲜嫩的凉拌菜。因其廉价易得且肉质鲜美,许多餐厅的饭桌上也有这种大蜗牛的身影,焯水后切片蘸料生吃或者是爆炒三五分钟就装盘,捕获了大批顾客。然而他们不清楚的是,这些举动为自己埋下了多么大的隐患,足以将人拉进深渊。
这些可爱的、鲜嫩的大蜗牛叫非洲大蜗牛,来自非洲东部以及马达加斯加,作为中国首批被列为16种外来入侵物种之一的“田园杀手”,它有着惊人的繁殖力,喜欢阴湿环境,昼伏夜出,吃掉大量的本土植物,甚至连水泥都能吃。它们不仅破坏环境,还对人体健康有着极大的危害,是中国国家出入境二类检疫性有害生物。非洲大蜗牛是许多寄生虫和病原菌的中间宿主,当人类食用生的或没有煮熟的大蜗牛,便极易感染寄生虫,传播结核病和脑膜炎等疾病。
非洲大蜗牛身上携带众多的寄生虫中,有一个叫广州管圆线虫,它便是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脑炎或脑膜炎的无情杀手。广州管圆线虫最初是在广州的家鼠和褐家鼠体内发现的,其终宿主主要为鼠类。广州管圆线虫的成虫寄生于鼠类的肺动脉或右心室中,生出的虫卵宝宝在肺毛细血管孵化出第一期幼虫。第一期幼虫经过消化道,随粪便排出体外。当中间宿主如非洲大蜗牛、福寿螺等软体动物食入或接触含有第一期幼虫的粪便时,第一期幼虫可在其体内进一步生长发育为第二期幼虫,1周后再发育为第三期幼虫即感染期幼虫。淡水鱼、虾、蟹、蛙、蛇、蜥蜴等捕食了这些中间宿主,体内保有第三期幼虫,成为转续宿主。倒霉的鼠类吃了含有第三期幼虫的中间宿主或转续宿主后,幼虫钻入肠壁,经血循环到达各个器官。第三期幼虫到达脑部,随后发育成为第四期幼虫,进而成为幼龄成虫。幼龄成虫大多在感染24~30天后,经静脉系统至右心,又从肺动脉到达肺部。至此完成了广州管圆线虫的“感染大迁徙”。
人类是广州管圆线虫的非正常宿主。研究表明,被感染的大蜗牛体内、排泄物、爬行留下的黏液中都会含有广州管圆线虫的感染期幼虫。当生食或半生食被感染的螺肉或被污染的蔬果生水,或伤口粘膜与被感染的螺密切接触等,广州管圆线虫可移行至人体各器官,损害中枢神经、肺部、眼部等,使人罹患脑膜和脑炎、脊髓膜炎和脊髓炎、视觉损伤,可使人致死或致残。
感染了广州管圆线虫的患者通常会有剧烈头痛,走路、坐下、翻身时头痛都会加剧,同时可伴有发热、恶心、呕吐、活动受限、抽搐等。临床检查可出现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高,有颈部抵抗,甚至颈项强直等脑膜炎刺激征。病情严重会导致瘫痪、死亡。因此有感染广州管圆线虫风险的人出现身体异常反应和不适,应尽快就医,才得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尽管广州管圆线虫如此可怕,但我们也有防范的措施:
1.不吃生或半生螺肉;即使煮熟,也存在风险。
2.避免破损皮肤、粘膜直接接触非洲大蜗牛的排泄物、黏液、组织,小朋友的抵抗力比较差,更应避免拿大蜗牛玩耍和饲养。
3.避免食用被非洲大蜗牛污染过的蔬果、生水等。
4.若小区或家中发现大量非洲大蜗牛,可以请专业灭病虫害的公司处理。
可爱的生物于我们而言不总是美好的,美味的食物也可能对你的健康痛下杀手。在充分了解了广州管圆线虫的“巨大威力”后,再见到非洲大蜗牛,我们应该秉持不碰、不养、不吃的“三不”原则,生活上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就能离危险远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