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检验——科普2022科普散文大赛
作者: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庆校区 王羽
血栓是血液在流动状态中,由于血小板的激活和凝血因子的激活,而发生的异常凝固,是血管里流动血液中形成的一个有特殊结构的血块,与体外血凝块不同的是血栓是血液流动状态下形成的。对于血栓的形成,血管内膜损伤是血栓形成的基础。就拿动脉而言,动脉血管分为内、中、外三层,动脉的内膜由上皮细胞组成,上皮细胞紧密地排列成光滑的、易让血液顺利通过的坚韧内膜。在正常生态下,动脉血管壁上的内皮细胞具有抗凝和促凝的双重功能,但以抗凝功能为主。当抗凝物质触阻止血液凝结血液出现异常时,如血液中垃圾过多、血液过于黏稠、血压过高都会增加血管壁的摩擦,会使血管壁受损,从而为血栓的形成创造了机会。除此之外,血流状态的改变于其形成也有关。正常状态下,血液中的血细胞和血随血流的中央轴流流动的,血细胞和血小板与血管壁之间有一层血浆,血细胞和血小板不太与血管壁发生摩擦,也不会擦伤动脉血管壁的内膜,因此不会发生血栓的问题,但血液黏稠度过高,血液流速就会降下来,此时血流的中央轴流就会消失,血细胞及血液中的“垃圾”就会进入血液中的边流,同血管内膜发生摩擦,造成动脉内皮细胞损伤。
当然血栓也有不同的家庭,目前来说有四个,分别为白色血栓,混合血栓,红色血栓,透明血栓。血栓于人类而言,有益也有害。它可以堵塞血管裂口,起到止血的作用,如胃或十二指肠慢性溃疡的底部,其血管往往在病变侵蚀时已形成血栓,避免了大出血。但多数情况下,血栓形成对机体可造成严重的甚至致命的危害。分别为阻塞血管,栓塞,心瓣膜病,出血。就如阻塞血管而言,当动脉血栓未完全阻塞管腔时,可引起局部缺血性坏死,如冠状动脉血栓形成引起心肌梗死;当阻塞静脉时,未能建立有效的侧支循环,则引起局部淤血、出血、甚至坏死,如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可导致肠出血性梗死。
血液细胞如其名是存在于血液中的细胞,这些细胞又称为“血球”。血细胞的有形成分又分为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红细胞在常规化验中缩写为RBC,是动物身体中输送氧气的工具同时也是血液中含量最多的细胞。白细胞缩写WBC,白细胞通过渗出这种形式利用变形运动在组织内游走以达到及时吞入并杀伤或降解病原体及组织碎片。血小板简称PLT可与凝血因子一起借由结块作用,对受伤的部分血管进行凝结作用形成凝块。
血管在健康状态下不会出现堵塞或渗血,但在外部因素影响下导致血管破裂便会引起外出血或内出血。对于出血机体会做出相应的应答,血液细胞中的血小板在伤口处聚集形成血栓,堵塞创口并释放肾上腺素,5—羟色胺收缩血管,起到止血作用。另一种堵塞的情况用术语来讲就是血栓。血栓的形成与遗传基因和环境因素有关。
血管中形成血栓的部位有大量的血小板。血小板虽然有着止血作用,但血栓的形成也正是因为血小板黏附在血管内皮损伤后露出的胶原表面。在此处的血小板释放血栓素导致更多的血小板粘连于此,进而拦住红细胞,白细胞或纤维素的去向形成血栓。
在临床中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就是溶栓。可用尿激酶,链激酶或冲组织行纤维蛋白原激活剂。
当我们生病去医院做检查时,医生通常会让我们做血常规,那么血常规到底是什么?简而言之,就是检查血液的成分及含量,医生通过对相关指标的分析,可以对疾病的早期发现、诊断和治疗提供有效依据。血常规是临床上最常用的基础化验手段之一,它检查的具体指标大多是临床常用的敏感指标,比如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能够反映细胞计数与分类这方面的细胞情况;虽然基础,但能给医生们提供许多诊断和鉴别疾病的参考价值。
血液细胞形态学检查包括了外周血细胞形态学和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追溯到最开始的血常规检查,采用的是血涂片检查。即:将血液样本和骨髓制成血涂片,然后再经过干燥、固定、染色,最后到显微镜下观察并进行分类和计数。学细胞形态学检查可以检测血液里细胞数量或者成份是否发生改变,包括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增多、减少或者血液中出现原始细胞等;还可以检测不明原因的骨疼、骨质破坏,其中肾功能损伤也是可以做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来鉴别的。
血细胞形态学检查在临床中扮演重要角色,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医学设备的不断精进,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成为在血常规中最主要的检验方式。智能化的检测省时省力,但也不免有时会出现特殊情况,比如细胞形态结构复杂、变化多端,这时候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就不能准确的筛选和识别异常的细胞,比如异型性淋巴细胞、有核红细胞等,这就会导致医生出现漏诊和误诊等情况;而血细胞形态学检查则能客观、直白地反应血细胞的形态学特征,检验的准确度更高,但过程比较复杂,需要专业人士全程跟踪实验观察。二者相互取长补短则能对临床诊断提供更有效地价值,学细胞形态学检查弥补了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的不足之处,一定程度上学细胞形态学检查的高准确性决定了它在临床方面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