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形谲迹的隐藏高手—人芽囊原虫--2022科普散文大赛
作者: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罗宇虹
体液界的“三大代表”——尿液常规、粪便常规、精液常规。粪便常规虽然其貌不扬,甚至有时“飘香万里”,但它却是体液界中的“大佬”,深藏功与名,因为我们镜检出的任何寄生虫是可直接作为确诊的临床依据。有些寄生虫并非个个都如此有个性,也有一些寄生虫是出色的伪装者。
它是谁?
与它“交过手”的检验人可是深有体会,当我们粪便常规检查中发现镜下可见比红细胞略大、比白细胞略小、有空泡感的透明“小圆点”(如图1所示),为了进一步看清它的真面目,笔者转动显微镜观察别的视野时,它随移动而翻转,却无红细胞的双凹圆盘状,反而形状变得不规则,看似“月牙状”或似“三角形”(如图2所示)这究竟是什么呢?
为了应证是否笔者心中所想,笔者使用了碘染色对标本进行快速染色,使其内部结果更好的呈现出来。果然进行碘染色后,细胞的形态更加明显了,如图3所示,盖上盖玻片,用油镜进行观察,可见细胞呈球型,单独出现,其中心体被染成深棕色,细胞质呈淡棕色,细胞边缘可见具有折光性的细颗粒。
原来是它!
这不正是笔者心中所想的粪便常规中的伪装者——“人芽囊原虫”吗?
人芽囊原虫(Blastocystis Hominis)寄生在人体回盲部,以肠道内容物作为营养来源,其包囊可随粪便排出体外。其形态多样,大多数学者认为人芽囊原虫主要有三种基本形态[1], 即空泡型、颗粒型和阿米巴型。
(1)空泡型:直径3~64µm,多为6~15µm,大小差异大,折光性强,虫体呈透明状,虫体活时其细胞核结构不可见,细胞内有大的空泡结构,可偏于一侧或居中,空泡型在感染者的粪便中最常见;
(2)颗粒型:细胞泡状结构内含大量大小不一、功能不详的颗粒;
(3)阿米巴型:最显著的特点在于有伪足,活虫可见伪足运动,但运动缓慢。其形态不规则,细胞内可含空泡或(和)颗粒。
亦有文献报道[2],人芽囊原虫还可分为空泡型、颗粒型、阿米巴型、包囊型、无空泡型和多聚空泡型。空泡型在培养基和粪便中最常见;颗粒型很少见于粪便,但常见于体外培养基中;阿米巴型很少见于培养基中,但在腹泻患者粪便中较为可见;无空泡型见于结肠镜检查所取的标本中;多聚空泡型在粪便中偶有查到。
如何找到它?
检查人芽囊原虫常用方法[3]有:
(1)直接涂片法:将标本制成涂片,直接镜检或碘液染色后镜检;
(2)改良酸醚离心沉淀法:标本经酸醚离心处理后,取沉渣涂片,碘液染色后镜检,其检出率较直接涂片法高;
(3)固定染色法:将标本涂片固定后用三色法或改良抗酸法或铁苏木素染色后镜检,可更易于鉴定虫体形态;
(4)培养法:将标本接种于培养基中,经过传代培养后,涂片镜检亦可发现大量人芽囊原虫;
(5)内窥镜检查:对消化道进行内窥镜检查时若发现黏膜呈不同程度的炎症反应,可进一步取少许病变组织,镜下直接观察或体外培养以确诊。
你了解它吗?
人芽囊原虫呈世界性分布,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人群普遍易感,且可重复感染。感染者可无症状或有腹痛、腹泻、大便次数增多,大便不成形等。人芽囊原虫对人体是否致病,关键取决于感染虫体的数量和机体的抵抗力。有研究表明[4],在对受检者人芽囊原虫感染因素的调查分析发现,感染率与患者的性别、年龄因素无关,而与肿瘤类别、肿瘤治疗方案、营养状况、免疫功能等因素有关。
火眼金睛的检验人
人芽囊原虫对人体,尤其是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具有一定的致病性,因此提高人芽囊原虫的检出率十分有必要。特别是恶性肿瘤患者,由于长期需要进行特殊的治疗手段,使其常伴有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症状,且长期卧床,活动减少,肠蠕动减慢,以至腹泻症状并不明显,从而忽略了人芽囊原虫所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当检查出人芽囊原虫感染后,应及时与临床医生说明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减少患者的不适感。人芽囊原虫形态多变,易与粪便中的其他成分混淆,或躲藏在其他成分之下,它的发现几乎离不开检验人对它的“警惕性”。任何的寄生虫的检出都体现了检验人工作认真细致、负责认的工作态度;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作风;同时准确及时的报告单也是检验人默默为患者的诊治贡献一份力量的价值体现。
参考文献:
[1]何妮.人芽囊原虫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寄生虫病分册,2001,28(3):104-107.
[2]贾中伟.人芽囊原虫的研究进展[J].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2006,33(6):321-324.
[3]胡缨,刘登宇.人芽囊原虫感染的研究进展[J].中国卫生检验志,2017,27(21):3187-3189.
[4]胡缨,宋向群,李艳文,等.恶性肿瘤患者人芽囊原虫感染情况研究[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5,25(12):1962-1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