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看D-二聚体的八面玲珑--2022科普散文大赛

作者: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廖桐 来源: 发布时间: 2022-04-22 点击数量:0

作者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廖桐


正常的机体具有完整的凝血和抗凝血系统。凝血系统和抗凝血系统保持动态平衡,从而保证机体的止血和血流通畅。纤维蛋白溶解系统(fibrinolysis system)是人体最重要的抗凝系统。


1.jpg


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单体经活化因子XIII交联后,再经纤溶酶水解所产生的一种特异性降解产物。D-二聚体来源于纤溶酶溶解的交联纤维蛋白凝块,是反映血栓形成与溶栓活性最重要的实验室指标(正常值<200 ug/L)。


2.jpg



在我看来,D-二聚体在人体中的存在,就像一个身怀绝技的隐世高手,藏于江湖中。它平日鲜少露面、低调蛰伏,收集情报、养精蓄锐。等到真正的危险到来之时,由于富有正义感,它愿意冲在最前线,毅然扛起警示的大旗,为人体保驾护航。

 

 

1、第一面玲珑(人人都知的深静脉血栓)


3.jpg


深静脉血栓(DVT)易并发肺栓塞,合称为静脉血栓栓塞(VTE)。VTE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PE的D-二聚体浓度大于1000 ug/L。

但机体很多疾病或病理过程(如心血管疾病、手术、肿瘤、感染与组织坏死等)都对止血有一定的影响,导致D-二聚体升高。因此,D-二聚体有很高的敏感性(97%),特异性仅为50%~70%,单独依据D-二聚体不能诊断VTE。D-二聚体检测的实际意义是阴性结果可排除VTE诊断。


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阴性D-二聚体排除DVT的准确性可达98% -100%。这类患者不需再做血管影像检查,使超声、CT或MRI检查数减少了50%-60%,极大地减少了医疗费用。

 

2、第二面玲珑(与急性心梗不得不说的那些事)


4.jpg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一种常见的动脉血栓栓塞性疾病,它的发生和发展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密切。绝大多数的AMI是由于不稳定的粥样斑块溃破,继而出血和管腔内血栓形成而使管腔闭塞。当体内发生血栓变并伴有继发性纤溶亢进时,D-二聚体浓度发生改变。

 

3、第三面玲珑(D-二聚体和恶性肿瘤)

 

5.jpg



约15%恶性肿瘤患者在病程中发生血栓,尤其多见于腺癌与已转移的恶性肿瘤。因此多数恶性肿瘤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都有升高,在有转移时升高更显著。D-二聚体对肿瘤分期与预后判断都有参考意义。

 

4、第四面玲珑(家喻户晓DIC


6.jpg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是一种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出血性病理过程。DIC的实验室诊断是综合性的,而且依病因及病理阶段的不同变化很大,但D-二聚体在DIC早期即有升高;随病程的发展,D-二聚体可持续升高10倍甚至100倍以上。其增高的程度要比VTE高得多。

 

5、第五面玲珑(先兆子痫)


7.jpg



先兆子痫与子痫的主要病理改变为凝血活化与纤溶增强,导致微血管血栓与D-二聚体增高。有研究报告,D-二聚体在正常妊娠组平均为545 ug/L,先兆子痫组为2090 ug/L,在妊娠Ⅲ期变化最为明显。正常产妇分娩后D-二聚体很快降低,在先兆子痫产妇反而上升,直至4-6周才恢复正常。

 

 

6、第六面玲珑(重症支原体肺炎常相关)


8.jpg



肺炎支原体(MP)是儿童社区获得性非典型肺炎的重要病原。D-二聚体可能与MPP患儿体内炎症程度相关。重症MP感染时,过度持久的炎症因子刺激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使凝血、抗凝和纤溶功能平衡发生紊乱。提示测定血浆D-二聚体水平可评估疾病炎症反应,对早期发现重症病例具有重要意义。


7、第七面玲珑(预警SIRS 


9.jpg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是因感染或非感染病因作用于机体而引起的机体失控的自我持续放大和自我破坏的全身性炎症反应。应激引起的SIRS可引起凝血-纤溶-炎症-血管内皮损伤等连锁反应,D-二聚体常被视为反映体内SIRS时高凝状态及预后的生物学指标。

D-二聚体水平升高提示非血栓病的SIRS患者通过急性炎性因子激活凝血系统导致微血栓形成。


8、第八面玲珑(其它待开发的优秀潜能)


10.jpg



抗血栓治疗也影响D二聚体水平;溶栓药物使D-二聚体增高,然后逐渐下降;肝素等抗凝治疗有降低D-二聚体的作用;基因多态性可以影响D-二聚体水平。


广告+二维码.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