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分型检测及精准治疗

作者:郝国庆--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来源:郝国庆--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发布时间: 2023-04-19 点击数量:0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以下简称“Hp”),是目前所知能在人胃中定植的唯一病原体。幽门螺杆菌感染人体后定植在胃黏膜组织,引起多种消化道疾病,如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同时也同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及胃癌的发生相关等。世界Hp的平均感染率为50%,我国目前感染率为40%-60%,几乎每两个人就有1个人感染Hp。

图44.png

HP传播方式还不明确,所有人群都对HP易感。理论上认为HP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污染的食物或者水源可能引起Hp的传播。夫妻一方感染,另一方感染风险增加。儿童也是易感人群,随着社会活动的增加,感染风险也随之增加。幽门螺杆菌感染为特定部位的局部感染,很少引起全身性的免疫保护反应,如果没有外界干预,很难自然清除。因此人类一旦感染幽门螺杆菌,若不进行治疗,几乎终身处于带菌状态即使成功清除HP,仍然存在复发和再次感染的风险。

有多种方法可以用于Hp感染的诊断,包括C13/C14-尿素呼气试验(UBT)、快速尿素酶试验(RUT)、组织病理检查、幽门螺杆菌培养、血清抗体检测、粪便Hp抗原或核酸检测等,其中分离培养是幽门螺杆菌感染诊断的金标准。随着对Hp研究的深入,科学家发现不同幽门螺杆菌存在包括毒力在内的生物学性状的差异,主要表现为某些Hp并不含有关键致病因子:细胞毒素相关蛋白A(CagA)和空泡毒素(VacA)。而含有上述毒力蛋白的Hp菌株具有更强的致病力,感染后胃癌的发生风险更高;同时,随着抗Hp治疗的广泛开展和普及,抗菌治疗导致的副作用也越来越引起临床医生的关注,抗HP治疗的主要的副作用包括:1.机体正常菌群和微生态的破坏;2.耐药菌的增加;3.铋剂和质子泵抑制剂的危害;4.卫生资源和医保资金的滥用和浪费。

综上所述,HP感染率高,但并非所有的Hp都有相同的致病力,感染后也并非全部都会发生相关消化道疾病,同时抗Hp治疗又会对感染者产生巨大的健康风险和代价,因此对Hp感染进行更加精准、科学的治疗是当前临床医疗亟需解决的重大课题。

目前以免疫印迹法为代表的血清Hp抗体检测新方法有助于解决上述临床困境,借助血清Hp抗体检测,不仅可以帮助诊断Hp感染与否,同时可以检测血清中Hp毒力蛋白的相应抗体,依据抗体谱将Hp菌株分为Ⅰ型(毒力型)和Ⅱ型(非毒力型)。Ⅰ型菌株表达分泌上述毒力因子,感染后会导致感染者血清中出现针对上述毒力蛋白的抗体;Ⅱ型菌株由于不表达上述毒力因子,因此感染者血清中不会存在上述毒力蛋白的特异性抗体。同Ⅱ型菌株相比,Ⅰ型Hp菌株会大大增加普通消化道疾病以及胃癌发生的风险。因此,针对Ⅰ型Hp菌株的及时、有效清除对于疾病治疗及预防胃癌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最后,不加区别的全面清除Hp不仅有违精准医学的科学原则,对感染者健康造成巨大威胁,同时也会给社会造成巨大的健康和经济负担。幽门螺杆菌毒力分型检测项目顺应临床“精准诊疗”“个体化精准治疗”的需求,极大地保护感染者健康,同时响应国家“控制抗生素滥用”的政策,减少抗生素滥用,降低不合理诊疗费用,节省巨额医保开支,因此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图45.png